匡正扶貧工作“重物輕人”的現象,需要著眼于提高貧困群眾的智識。扶貧干部要有對扶貧事業(yè)的責任心,對貧困群眾的真感情,既扶志又扶智,提高貧困群眾的知識和技能水平。
近來,各地扶貧成果捷報頻傳,脫貧攻堅進入關鍵階段。在中央脫貧攻堅頂層設計的正確引領下,貧困群眾物質脫貧有了很大改善,但“精神貧困”的現象則愈加凸顯。一些地區(qū)貧困群眾“等靠要”思想嚴重,有的開始信宗教尋求精神寄托,有的大搞封建迷信和低俗文化活動,侵蝕了脫貧攻堅來之不易的成果。
精準扶貧,莫忘扶智。這里說的扶智,主要是指幫助貧困群眾提高智識,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,確保物質脫貧和精神脫貧同步。農村思想文化陣地,正確的思想不去占領,錯誤的思想就會去占領;馬克思主義、無產階級的思想不去占領,各種非馬克思主義、非無產階級的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。正是因為一些貧困地區(qū)群眾缺乏有品質的精神產品和文化活動,宗教勢力才得以滋生,封建迷信才大行其道,低俗文化才有市場,不能放任這種精神貧困發(fā)展成“集中連片區(qū)”。
人的現實生活,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統(tǒng)一。如果長期一條腿長,一條腿短,遲早要出問題。從我國的扶貧工作體制機制來看,扶貧工作的任務分解、責任落實、考核評估主要側重貧困群眾收入水平等可量化的物質方面因素,參與扶貧工作的干部也往往“重物輕人”,疏于俯下身子,設身處地地思考貧困群眾的精神需求。如果說物質扶貧是顯績,那精神扶貧就是潛績,一味重顯績輕潛績,很可能造成“基礎不牢,地動山搖”的后果。
匡正扶貧工作“重物輕人”的現象,需要著眼于提高貧困群眾的智識。扶貧干部應擺脫完成扶貧任務的被動思維,建立起對扶貧事業(yè)的責任心,對貧困群眾的真感情,既扶志又扶智,通過科學知識的普及推廣,提高貧困群眾的知識和技能水平;通過政策引導,激發(fā)貧困群眾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的主觀能動性,讓貧困群眾從被動“輸血”到生出“造血”的能力。
推動貧困地區(qū)的精神扶貧,還必須滿足群眾的精神需求。以往我們說“扶貧必扶智,治貧先治愚”,往往側重教育扶貧,把貧困地區(qū)的孩子培養(yǎng)出來,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、徹底拔掉窮根的根本之策。通過教育扶貧全覆蓋,很多貧困家庭的命運得以改變。然而,對于貧困地區(qū)的落后面貌,剛走出村莊的孩子往往是無能為力的。改變貧困農村的落后面貌,還得依賴于常住農村的群眾,這就要求賦予“扶貧必扶智”新的內涵,探索創(chuàng)新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,滿足貧困地區(qū)群眾的精神需求,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貧困地區(qū)入腦入心、落地生根、開花結果。(鐘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