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摘要:癥狀識別幼苗、葉、莖和果實均可受害。幼苗染病,病斑由葉片向主莖蔓延,使莖變細并呈黑褐色,致全株蔫或折倒,濕度大時病部表面生白霉;
癥狀識別幼苗、葉、莖和果實均可受害。幼苗染病,病斑由葉片向主莖蔓延,使莖變細并呈黑褐色,致全株蔫或折倒,濕度大時病部表面生白霉;成株期葉片染病,多從植株下部葉尖或葉緣開始發(fā)病,初為淺綠色不整齊形病斑,擴大后轉(zhuǎn)為褐色。高濕時,水浸狀,葉背病健部交界處長白霉;莖上發(fā)病,病斑呈黑褐色,在莖尚幼嫩時,會出現(xiàn)明顯地縊縮,并引致植株萎蔫;果實染病主要發(fā)生在青果,病斑初呈油浸狀暗綠色,后變成暗褐色致棕褐色,稍凹陷,邊緣朋顯,云紋不規(guī)則,果實一般不變軟,濕度大時其上長少量白霉,迅速腐爛。該病易與早疫病混淆,可用保濕的方法區(qū)分,如病部出現(xiàn)白霉者為晚疫病。出現(xiàn)黑霉者為早疫病。
病原該病是同Phytophthorainfestans(Mont.)deBary(致病疫霉)引起,病菌屬于鞭毛菌亞門真菌。菌絲分枝,無色無隔,較細,多核。孢囊梗無色,單根或多根成束,由氣孔伸出;孢囊梗較菌絲稍細,分枝上結(jié)節(jié)狀膨大處,大小624-1136μm×627-746μm。孢子囊頂生或側(cè)生,卵形或近圓形,無色,頂端有乳突,基部具短柄,孢子囊中游動孢子少于12個,孢子囊大小5-40μm×17.5-22.5μm。卵孢子不多見。
發(fā)生規(guī)律病菌有時以卵孢子越冬,但不多見。菌絲發(fā)育適溫24℃,最高30℃,最低10-13℃。孢子囊形成溫限3-36℃,相對濕度高于91%;18-22℃,相對濕度100%最適。孢子囊萌發(fā),與溫度關系密切,在10℃條件下需3h,15℃需2h,20-25℃需1.5h。此菌可為害番茄與馬鈴薯,而且分化不同的致病類群。一般番茄上的強致病類群對馬鈴薯的致病力也強。雖然馬鈴薯晚病病菌對番茄致病力弱,但經(jīng)多次侵染番茄后,致病力可以提高。
防治方法
(1)種植抗病品種,如:中蔬4號、中蔬5號、圓紅、渝紅2號、佳紅、中雜4號等品種比較抗病,可考慮選用。
(2)與非茄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,合理密植,采用配方施肥技術,加強田間管理,及進打杈。
(3)保護地番茄從苗期開始,注意控制生態(tài)條件,在保證溫度在前提下,注意放風,降低棚室相對濕度。
(4)藥劑防治。發(fā)現(xiàn)中心病株摘去病葉后噴藥,可用藥劑有:72。2%普力克水劑800倍液、72%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、72%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、40%甲霜銅可濕性粉劑700-800倍液、64%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、70%乙膦?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,一般每667平方米用對好的藥液50-60L,隔7-10d一次,連續(xù)防治4-5次。也可用50%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,或60%琥?乙膦鋁可濕性粉劑400倍液灌根,每株灌注藥液0.3升,隔10d左右1次,連續(xù)灌注3次。保護地采用粉塵法及煙霧法進行預防,即每667平方米施用45%百菌清煙劑250g,5%百菌清粉塵劑每667平方米每次1kg,隔9d一次。